新浪闽南 资讯

原英领馆似欧陆乡间别墅 曾给鸦片贩子保驾护航

摘要: 原英国领事馆地址:鹿礁路14号、漳州路5号、田尾路6号。历史:英国建筑师设计,极似欧陆乡间别墅。

离钢琴码头很近,离海很近。

拾阶而上,一座小山坡,鼓浪屿鹿礁路14号、16号,原英国驻厦领事馆就在这。

这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栋。曾经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从鸦片战争后,在鼓浪屿曾坐拥好几处领事公馆。不过,沧桑已过,洋楼也被雨打风吹去,有的被火烧毁,有的已不复存在。

几十年前重建的那栋洋楼,在不少专家眼里,也已大不相同。

名片

原英国领事馆地址:鹿礁路14号、漳州路5号、田尾路6号。历史:英国建筑师设计,极似欧陆乡间别墅。

英国府邸风,有壁炉有拼木地板

鹿礁路14号,典型的英国式府邸风格小楼,精美华丽。

站在二楼,听得见海浪声。视野极好,目光所及之处,有对面的厦门岛、鹭江道,还有不远处的郑成功雕像。只是,170多年前,鼓浪屿还没有郑成功雕像。

这就是原英国驻厦领事馆。砖木结构,花岗岩墙基,坐西南朝东北,庭院位于楼后。文史专家彭一万说,这栋楼由英国的建筑师设计,建筑面积有616平方米,布局灵活而自由,地上主楼二层,配楼一层,地下一层,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清水红砖的外墙,建材本身的质地纹理一览无余,强调出红砖与花岗岩色彩的质感对比。墙上有长方形、圆拱形两种百叶窗,用红砖、白石的不同组砌方式,对檐口、角墙、窗楣、门楣等部位,精加缀饰,柱式自由,追求对称。落地门窗,均配百叶调节阳光,挡避风沙,屋内还有壁炉、拼木地板。

有“大领事”,还有“小领事”

“英国驻厦领事馆,是近代西方列强在厦门最早的领事馆。”彭一万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军占领厦门,进入鼓浪屿。1843年11月,英国政府就派舰长纪里布担任驻厦首任领事,苏里文任副领事。清道光、咸丰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都有文献记载他们在鼓浪屿租用民房的事。

1844年11月,阿礼国继任,在鹿礁顶建了座办公楼,就是现在的鹿礁路14号;在漳州路临海崖建了座公馆,就是现在的漳州路5号。这两组建筑,极似欧陆乡间别墅,壁炉和烟囱完全一致,楼房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公馆拱券连廊,大厅、居室颇西欧化。彼时,人称“大领事”。

那时,英国领事住在鼓浪屿,却一直强占厦门岛的兴泉永道衙署办公。一直过了20多年,英国才归还兴泉永道衙署,搬到鼓浪屿办公。1870年,英国在田尾路6号又建了座领事公馆,时称“小领事”。

曾着火受损,曾变成度假旅馆

“1939年4月3日,英国驻厦领事馆升格,成为总领事馆,曾代领过意大利、丹麦、挪威、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的领事。这个馆常年雇用3名华人职员,翻译员、打字员和汉文抄写员。翻译员经常与领事接触,有时还代理领事检验英商进出口船只。”彭一万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领事馆被日军封闭。二战结束后复办,1949年又停办。彭一万数了数,从1843年至1949年,这106年间,英国一共派出了29人次领事到厦门。

英国领事馆,范围很大,岛上的多处公馆在百年多的风霜雪雨中,历经坎坷。“小领事”楼已经不在了,而“大领事”楼,也曾着火有所损坏,一度变成度假旅馆,还有钱币博物馆。

1998年,外交部在旧址仿原楼风格重建“大领事”楼。但在许多专家眼里,新楼已经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直到今年“搬家”前,鼓浪屿管委会就在“大领事”楼里办公。

领事馆曾给鸦片贩子保驾护航

“在外国势力侵入中国的过程中,领事是急先锋。”彭一万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正式开埠。以英国籍船舶为主的各国船舶,纷至沓来,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商人纷纷到厦门设立贸易机构。其中,英国洋行就有16家,英国鸦片贩子将鸦片大量运到厦门销售,牟取暴利。

厦门既是通商口岸,也成为外国人入出境、中国人对外移民及回国的主要港口。“英国最早在厦门设立领事馆,首任领事纪里布极力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继任领事阿礼国由于侵略有功,一直受到英国外交部的重用,先后在厦门、福州、上海、广州等地担任领事,后来还当过驻华、驻日公使。后任的一些领事,也为掠卖华工使尽力气。”彭一万说。

1877年,英、德两国领事勾结,联名照会兴泉永道,要求模仿上海外国租界,在鼓浪屿设立“工部局”,以掌控鼓浪屿的行政权;1902年11月,鼓浪屿沦为各国的“公共地界”。

故事

厦门人怒砸“狮狗墓”

英国领事馆后,有个厦门人怒砸“狮狗墓”的故事。

文史专家龚洁说,1887年,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英国领事馆在楼前建造了一座狮形装饰纪念碑,碑侧还竖立一旗杆。当时,人们都称那座狮形纪念碑为“狮狗墓”。

狮狗墓立于门前,守候了70个春秋冬夏,便消失于历史中。

1957年,埃及人民发起保卫苏伊士运河运动,英国悍然出兵埃及。厦门市民为声援埃及抗英斗争,砸毁了鼓浪屿领事馆前的那个狮狗墓。如今,狮狗墓的踪影已成追忆。

挖喷水池挖出四个柱础

解放后,在领事馆内,工人挖喷水池时挖到了“宝贝”。距离地面1.2米的土层里,四个保存完好的鼓形花岗岩柱础重见天日。

文史专家觉得,这些东西应该有一定的文物研究价值,所以把它们的土刨干净,丝毫没有移动位置。

柱础是建筑中用来奠定立柱的石制构件,是地上建筑的一部分。文史专家何丙仲对这四个柱础进行了仔细考察,“它们建成的年代可能是在19世纪后期。由于至今未找到确凿的历史证据,因此英国何时来厦建领事馆及领事官邸,厦门文史界始终众说纷纭,不过文史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英国领事馆在建成后,至少大规模整修或重建过一至两次,这四个柱础很有可能是最初兴建的领事馆官邸的遗物。”

柱础由闽南特产石材——白色花岗岩打造,结实厚重。它们大小一致,鼓形的外径达85厘米,用于支撑柱子的石面内径达68厘米。何丙仲据此推断,当时的这幢建筑应该相当高大,至少有5米。

英国领事馆官邸建成前,那里原是鸦片战争中鼓浪屿炮台的所在地,中国战败后,英国人来到鼓浪屿,毁掉炮台在此建官邸。何丙仲说:“我们因此非常希望能够在官邸的基建工程中,发现当年的炮台遗迹,或者是铸炮、城墙的遗物。”

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吴晓平/图 老照片由龚洁、白桦提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