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传入欧洲中国全图厦门制造 1555年海沧刊刻
摘要: 400多年前,一张名为《古今形胜之图》的中国全图,经过菲律宾到达西班牙的马德里,现今仍收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地亚斯总档案馆,被学界认为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400多年前,一张名为《古今形胜之图》的中国全图,经过菲律宾到达西班牙的马德里,现今仍收藏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地亚斯总档案馆,被学界认为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本报热心读者、文史爱好者方碧勇在研究明代同安大儒林希元时发现,这张地图是在厦门刻印的。该图在中外文化 交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厦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最好佐证。
方碧勇的观点已得到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的认同,他还希望得到更多权威专家的检验。
文/记者 陈满意 实习生 王芊 图/方碧勇提供
【特色】
图上写满五六千字注释 讲解历史典故和地理形势
《古今形胜之图》原图纵115厘米,横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图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书院重刻”,说明此图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本,绘图者是明朝的进士喻时,重刊者是当时被称为闽南大儒的同安人林希元。
这张地图用黄、蓝两色分别普染图上的黄河、长江。图名《古今形胜之图》,两侧有说明文字记载图幅范围及当时所设府、州、县、卫、所等建置数目。 图中标注地名近千处,京城、省府名套双线方框,州名及一些重要地名套单线方框,今(明代)地名用阳文,古地名用阴文区别表示。图上绘有南、北两京及十三省 境界线。山脉用形象绘法,海域绘画水波纹。
这张地图跟普通的地图比,其特色是特别注重历史典故和地理形势,图上写满了五六千字的注释。作者充分利用图中空白之处,简要注明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尤其对周边各民族地区的说明最为突出,全图共有说明文字150余条。
方碧勇说,当时这份地图刻印的目的是便于学者学习历史,了解天下形势,告诉学生们历史上某地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在地理形势上有什么意义。
【考证】
明朝同安大儒林希元重刻 印制地在今海沧后井村
根据国家图书馆的学者任金城、孙果清以及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教授的考证,《古今形胜之图》是明朝的进士喻时编制的。
此后,有着“闽南大儒”之称的同安人林希元(1481年—1565年),罢官后主持 “金沙书院”期间,重刻了这张《古今形胜之图》。
方碧勇介绍,“金沙书院”在当时属于漳州府龙溪县管辖,金沙书院所在地现在应该在厦门的辖区内。
对此,徐晓望表示认同。他不仅考证出,《古今形胜之图》刊刻于厦门,还考证出更为详细的地点应该是今海沧区。
他说,明朝的《海澄县志》上有关于“金沙书院”的记载。金沙书院位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沧镇内。海沧镇在当时是龙溪县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官府 在此地设有巡检司、安边馆等机构。在明朝,海沧与月港都是非常繁华的贸易港口,当时葡萄牙人到漳州贸易,在海沧、月港一带活动20多年,主要定居于海沧。 史料表明当时在海沧居住的葡萄牙人有500多人,后来沿海执行海禁政策,葡萄牙人退出海沧,迁居到浯屿等地。金沙书院原是金沙公馆,是葡萄牙人住的地方, 葡萄牙人走后改为金沙书院,成了教书育人的地方。
在明朝隆庆年间,月港改为海澄县,海沧在日后逐渐变得默默无闻。徐晓望说,“金沙书院”的遗迹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原址距青礁慈济宫5公里左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悉,金沙书院应该在今海沧后井村。
【出洋】
菲律宾总督从闽商手中获得 远渡重洋献给西班牙国王
方碧勇说,这张在厦门海沧刻印的中国全图通过厦门——菲律宾——墨西哥——西班牙的交通路线传到了西班牙。
原来,1571年,西班牙人占领了菲律宾马尼拉,与闽南一带商人建立起贸易关系,开辟了闽南经马尼拉到墨西哥、西班牙的“马尼拉大商帆”航线,即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等商品先由厦门周边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运抵墨西哥,最终从墨西哥运往西班牙。
1574年,西班牙第二任菲律宾总督拉维查理士,从闽南商人手中获得了1555年在厦门刻印的《古今形胜之图》。他将这张图作为了解中国的钥 匙,立即请一位旅居马尼拉的闽南人在一位懂汉文的传教士协助下,将图上的注释翻译成西班牙文。1574年7月30日,拉维查理士在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的信中说,他随信呈上一幅刻本中国地图。这封信和地图横渡太平洋、穿越美洲大陆、横渡大西洋,于1575年8月15日抵达马德里。这张图现收藏于西班牙塞 维利亚市的印地亚斯总档案馆里。
方碧勇说,关于这次翻译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张铠先生认为,《古今形胜之图》的中文注释文可视为一独立成篇的《古今史地概略》,其西班牙文的译文应当被视作是第一部从中文翻译成西班牙文字的著述,这大大提高了该图的历史地位。
【影响】
一度成欧洲出版中国地图母本 是“海丝”发展的重要见证
方碧勇说,《古今形胜之图》目前被中外学者公认为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徐晓望也认为,这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
任金城认为,也正是由于这幅《古今形胜之图》在1575年传到欧洲,之后才有了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传入中国。
方碧勇说,这张地图抵达欧洲后,立即对西方人认识中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1584年,西方历史上绘制的第一幅单幅中国地图《中国新图》在比 利时(当时属西班牙管辖)出版,这张图很明显受到了《古今形胜之图》的影响。此后70多年,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基本上是以这张图为母本的,直到1655年 其地位才被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取代。
徐晓望认为,《古今形胜之图》是一幅相当粗略的中国地图,其质量远比不上官府掌握的《广舆图》。但这幅图是欧洲人最早了解中国的地图之一,地图上所载的文化信息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直观的感受,因而受到重视。
方碧勇说,这是厦门作为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东西方交流的最好物证。
对此,徐晓望说,这份地图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见证,表明厦门、月港一带和菲律宾马尼拉之间的贸易,一般是丝绸、瓷器等出口到马尼拉,从 马尼拉再运到欧洲、美洲,美洲得到丝绸后,开始流行穿中国的丝绸。这是一条东向的丝绸之路,跨越太平洋,建立了中国与欧洲、美洲的贸易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