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闽南 资讯

厦门概况:自然地理、历史延革、城市人口、行政区划

新浪厦门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 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全市土地面积 1573.16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41.09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位置 面积】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隔海与金门县、龙海市相望, 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全市土地面积 1573.16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41.09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地 质】 厦门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史上,经历过多次的地壳运动,发生过多次的海水进退。厦门岛上海拔5一10米的一级阶地是约6000年前露出海面的,石龄一亿多年的 云顶岩上的岩石保留着明显的海蚀状态。厦门位于闽东火山断拗东缘、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南,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范围。但由于厦门岛周围存在多道深大断 裂,有利于周围发生地震活动时释放能量,因此厦门有文字记载以来均无发生过震源在厦门岛的地震。鉴于周围地震的影响,岛上的建筑防震设计标准定为7.5 级。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至 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至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地 貌】厦门市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 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厦门岛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丘 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筼筜港从中西部切人厦门岛,把东渡港区与老市区隔开。1971年筼筜海堤竣工 后,筼筜港成为筼筜湖,东渡港区始与老市区连成一片,如今湖畔已成为新市区的中心地段。鼓浪屿在厦门岛的西南部,隔着约700米宽的鹭江与厦门岛遥遥相 对,最高峰日光岩海拔93米。

【海 域】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 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港区 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 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

【气 候】 厦门市距北回归线偏北约1.5度,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厦门四季划分不明显,一般以2月上旬至4月底为春季,5月初至10月 下旬为夏季,10月底至2月初为秋季,属于无冬季地区。厦门市年平均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同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464毫米,厦门岛1143毫米。厦门 岛降雨主要集中在4一8月,其中6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月份。厦门市沿海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厦门岛全年平均风速3.4米/秒,全年大于或等于8级大风的 天数22.4天。夏秋两季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比较明显,影响厦门的台风最早发生于5月17日(1974年)。8月为台风登陆厦门次数最多、等级最高的月 份,其次为7月和9月。历史上最强的台风发生于1959年8月23日,瞬间最大风速达60米/秒。1956年以来,在厦门附近100公里以内登陆的台风每 年平均近1个。

【资 源】 厦门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鱼类157种、软体动物89种、甲壳类动物127种、藻类139种。厦门海域 内的文昌鱼和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宣为福建省重点保护的珍奇动物。厦门市金属矿藏资源比较缺乏,已发现的金属矿床、矿点有钍、铁、锰、铜、钨、 铅、钛、钼、锌等。花岗岩和砂料是厦门最主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花岗岩地貌和沙滩同时又是厦门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 采价值的非金属矿产还有高岭土、耐火茹土、砖瓦茹土等,大都分布在同安区和翔安区。厦门属于淡水资源匿乏的海岛型城市,城市日常用水80%取自九龙江,多 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13立方米。已发现的温泉或地热异常点有14处,地热点水温一般为50℃一60℃,最高达 90℃,总允许开采量为33002立方米/天。水中一般含有二氧化碳、硫化氢、偏硅酸、氟、溴、氡等化学成分,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历史沿革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

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 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城市人口

2014年,全市户籍人口203.44万人,常住人口381万人。

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65.59万人,思明、湖里两区合计97.82万人,占59.1%。全市人口出生率16.43‰,人口死亡率5.09‰ ,人口自然增长率11.34‰,比上年增加0.12个千分点;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100.90万人、102.54万人,性别比为98.4(女性为 100)。

行政区划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思明区

思明区位于厦门市南部,境域北纬24°26′~24°28′,东经118°03′~118 °13′,由厦门本岛南部和鼓浪屿全岛组成,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东、西、南面与小金门诸岛及漳州市隔海相望,总面积75.31平方公里。

思明区周围海域宽阔,港港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港阔水深,外航道水深达12~25米,宽1000米以上,可通航10万吨级船舶;内航道水深大部分在10米以上,局部8米,宽数百米,可通万吨级船舶港区岸线长234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3公里。港外有大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浯屿等一系列岛屿组成天然屏障,港内风浪小,可建万吨泊位约40个,最大可建10万吨泊位。港内潮差达4~6米,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泥沙淤积少。地处亚热带,终年不冻。年平均雾日30.8天,对航行影响不大。

思明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台地、平原依次向海岸过渡。思明区由于面积小,河流短小且直接入海,岛内水资源总量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成为向厦门岛供水的主要水源。花岗岩丘陵、山地和沙滩,为旅游提供自然资源。

思明区是厦门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于厦门市南部(含鼓浪屿全岛),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三面临海,与小金门诸岛和漳州大陆隔海相望。下辖鼓浪屿、鹭江、中华、厦港、开元、筼筜、梧村、嘉莲、莲前、滨海等10 个街道办事处,设有96个社区居委会。

近年来,思明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不断深入推进全国强区建设,精心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商务营运中心、消费购物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

湖里区

湖里区成立于1987年11月,位于厦门岛北部,现辖5个街道、45个社区居委会,面积65.78平方公里,占厦门岛面积的47%,海岸线长达24公里。

湖里区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改革开放最早。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湖里2.5平方公里范围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开始动工建设,湖里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亲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后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1987年在工业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湖里区。

二是地理位置特殊。湖里区是进出厦门岛的门户,厦门海港、空港,陆路出岛的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以及在建的翔安隧道,均在湖里辖区。

三是外商投资密集。区内有三资企业2200多家,投资总额约50亿美元。世界500强有24家落户湖里。

四是产业转型趋势明显。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里区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逐渐实现了“退一优二强三”的产业发展战略,现一产全部退出。

五是全面城市化迅速推进。湖里区一直是全市重点开发区域之一,特区初期,主要是开发建设2.5平方公里、东渡港、高崎机场,以后又陆续开发建设象屿保税区、火炬高科技园区、航空工业城、留学生创业园等。近几年,岛内建设重心向东北部推进,环岛路、县黄路、仙岳路、疏港路、南山路、湖里大道、成功大道、环岛干道等一批重要市政道路尽皆贯通,“一环四横五纵”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镇改街”、“村改居”全面实现,统一的城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旧村改造和片区开发迅速推进,尤其是五缘湾片区、湖边水库片区成为全市的开发热点。

六是外来人口众多。全区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近三倍。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特区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我区的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义务教育等带来了较大压力。

湖里区将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大局,按照市委“六个先行”的要求,全面落实区委六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突出“五抓五促”(抓转型促提升、抓商贸促繁荣、抓项目促后劲、抓稳定促和谐、抓服务促落实),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更加注重城区品质品位的提升,努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勇当排头兵,着力打造海峡西岸商务营运、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研发和旅游集散中心,更好地服务全省、全市发展大局。

集美区

集美是西出厦门本岛的重要门户,西北与漳州长泰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厦门市海沧区毗邻,东南连接厦门岛,位居厦门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下辖灌口、后溪两个镇,杏林、集美、侨英、杏滨四个街道办事处,35个社区居委会,21个行政村。1989 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相继设立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是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设有台商投资区、文教区两个管委会。集美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六个主要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0亿元。集美的铁路交通密集度居全省第一,鹰厦铁路、福厦将与在建的厦深、龙厦、福厦城际铁路交汇于坐落在集美后溪的厦门北站。集美的公路四通八达,沈海高速、324国道、319国道贯通全境,基本建成集美大道、海翔大道,初步形成“五横五纵”的城区交通骨干网架。集美还是厦门岛内外的重要承接口。厦门岛六个进出岛通道中的三桥一堤(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高集海堤)通过集美,快速公交系统(BRT)1号线、2号线经过集美。

二是新城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全区城市建成区54平方公里,呈现“一心四片”蝶型城市发展格局。在全市岛内外一体化的推动下,2010年2月率先启动岛外新城建设。集美新城位于风景如画的杏林湾畔,规划总用地面积44.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8万人,将重点依托厦门北站、园博苑和文教区,建成集商务营运、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为一体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

三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经过多年的“工业强区”之路,我区工业实力强劲,拥有杏林、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和厦门机械工业集中区三大工业园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正新(轮胎)、金龙汽车、厦工、安妮、樱花、LEELEN(立林)、WISH(伟士)等中国驰名商标。

四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集美区实施“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启动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优化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贸、物流、旅游、文化创意、动漫、营运中心等重点发展领域成效初显,喜盈门、京闽北海湾、人人乐、金龙汽车物流等大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杏林湾营运中心、前场铁路大型货场、圣果院商业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五是旅游风光秀丽。拥有国家4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和全球最大的水上园博苑,每年定期举办海峡两岸龙舟赛、中国汽车越野锦标赛、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CBO)等有影响的赛事。园博苑是我市全力打造的一个永不落幕的水上园林大观园,除了传统的园林建筑外,还力争每一年推出一个主题岛,如教育岛、温泉岛、体育岛等。18多公里长的黄金海岸线和92平方公里的生态山地也是集美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双龙潭休闲运动景区去年已全线开放,旅游码头、射击中心、水上运动中心、温泉度假酒店等一批上档次的旅游配套设施正抓紧建设,基本形成“一地一园两线”的旅游发展格局。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校到大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目前集美文教区已有中科院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厦门理工学院等9所高等院校,目标是建成全省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研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拥有厦门第二医院、厦门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厦门市疾病控制中心等优质卫生服务设施。文化设施丰富,拥有文化中心、影剧院、嘉庚体育馆、嘉庚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良好的文化设施。重视民生改善,实施“绿洲计划”,出台完善70多项惠民政策,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救助帮扶体系;率先推行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及贷款参保,实现全民医保。荣获“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称号。

海沧区

海沧,位于厦漳泉闽南金三角地区的突出部,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最高月均气温28.5℃,最低月均气温 12.5℃,极端最低气温2℃,极端最高气温38.5℃,年均日照时间2233.5小时,年均降水量1143.5MM。地貌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组成,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其成为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把海沧建成“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20世纪初期,英国“亚细亚”和“美国美孚”两大国际财团也将海沧作为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

1989年5月,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深入,中国国务院决定把厦门海沧等地区辟为台商投资区, 其中海沧台商投资区规划开发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为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1994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指示:“要把海沧办成吸引台商投资、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中心,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重要开发区。”海沧从此进入了面向全世界开放、实质性启动开发的阶段。

海沧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禀赋和潜在优势,被列为厦门拓展港口经济和迅速发展大工业的最佳区域。

同安区

同安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 1997年5月撤县设区,2003年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现有土地总面积658 平方公里,辖6个镇、 2个街道办事处、7个农林场、81个行政村、44个社区居委会。

同安历史悠久,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境内主要物产资源有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全区有特色农产品近30种,尤以紫长茄、芥菜、茭白、槟榔芋、龙眼、果蔗、对虾等闻名海内外;矿产资源有高岭土、温泉、矿泉水、花岗岩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千年古刹梵天寺以及梅山寺、北辰山十二龙潭瀑布、孔庙建筑群、同安影视城等风景名胜,有汀溪窑址、婆罗门佛塔、苏颂故居“芦山堂”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莲花国家森林公园、野山谷生态乐园、金光湖“森林人家”、凯歌高尔夫球场、翠丰温泉酒店、盛之乡温泉度假村、豪生美庐酒店、竹坝南洋度假区等旅游休闲康乐场所。

近几年来,同安区努力抢抓发展机遇,提出“工业立区”的战略指导思想,全力打造工业、物流、旅游“三大基地”。12平方公里同安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园区配套日臻完善,“南拓西扩”加快推进;集休闲、旅游、居住及新兴产业为一体的25.77平方公里滨海新城区开发建设如火如荼;轻工食品园区、城南工业区、洪塘工业区、莲花工业区效益凸显。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增强,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区”、“全国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示范县区”和省“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科普先进区”、“科技强警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先进区”、“平安先进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区”、“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翔安区

翔安区是2003年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新设立的一个区,2003年10月19日正式挂牌,是厦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寓意于翱翔安康。

翔安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前沿,位于厦门市东部,东北与泉州市交界,西面与同安区接壤,南部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居厦、漳、泉“金三角”核心地带,是重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独特的区位,形成了便捷的海、陆、空交通。324国道、沈海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福厦高速铁路、翔安隧道构成对外便捷的交通网络。经由翔安隧道和滨海大道,10~30分钟内可从翔安到达厦门机场、厦门火车站、厦门港等中心区域。

全区现辖四个镇(新店、马巷、内厝、新圩),一个街道(大嶝街道)和一个农场(大帽山农场。区内地势平坦,全区陆域面积411平方公里,可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土地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以上;全区三面环海,海域面积133.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5公里,其中深水岸线长4.8公里,发展潜力巨大。

翔安区历史文化悠久,行政建制始于晋太康三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人文荟萃。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墨宝为翔安带来了重视教育的历史风气,“紫阳过化”让翔安享誉“海滨邹鲁之乡,声名文物之邦”。翔安目前保留着良好的闽南民俗文化氛围,现存有拍胸舞、宋江阵、车鼓阵、南音等闽台民俗文化资源,“拍胸舞”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内生态保护良好,拥有文昌鱼、中华白海豚、中国鲎等珍稀海洋水生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宝九品百味”系列农产品品牌。

翔安是目前祖国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最近距仅1800米,祖籍地翔安的台胞有近40万人。翔安与金门鸡犬相闻,历史上嫁娶往来频繁,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商缘交融,特别是大嶝,更是与金门关系密切,两边语言相同、民俗相近,还拥有全国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称得上是两岸的“大超市”。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谋发展,新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为了更好地融入省委海西建设发展大局,与“两个先行区”建设相接轨,推进翔安更好更快发展,翔安区委、区政府对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宏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调研,在翔安作为厦门城市副中心的远期总体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海西对台交流交往基地、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基地、高优农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新城的“五大基地、一座新城”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