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闽南 资讯

【知厦门】 民俗宗教

新浪厦门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教徒数以万计。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宗教信仰

厦门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以佛教为主,教徒数以万计。闽南古刹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在海内外负盛名;基督教新街礼拜堂被称为“中华第一圣堂”;天主教厦门教区设于鼓浪屿,是闽南天主教对外交往的中心。

民情风俗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 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 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 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 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 物去庆贺。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 之恩。有的人家还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 民间视为一大喜事。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丧葬 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丧家称便。

返回活动专题:http://mn.sina.com.cn/news/zt/mlxmgyzj/index.shtml

厦门民俗

敬祖节

厦门和附近地区的民众有过这样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敬祖节,人们用薄饼祭祖宗,然后一家围着吃食薄饼。

薄饼,也叫润饼或春卷,由精面粉制成薄而韧的皮,卷上配料而成。薄饼的关键在于配料。配料或称为馅,通常用豆腐干、猪肉、豆芽菜、笋片、红萝 卜、白萝卜、韭菜、蒜白等合起来炒煮而成。吃时将配料放在薄饼皮上,卷成竹筒状,表面涂些辣酱、芥末等,因各种菜肴混合一起,吃起来味香可口。

薄饼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民间有一传说。 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开发台湾,但不久死于台湾,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经营台湾,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 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过年习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 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 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 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 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 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 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 福。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五月节"。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全国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

龙舟竞渡,虽是全国各地普遍的活动,但在厦门,龙舟比赛规模宏大,现今集美的龙舟池四周长1800米,就是专为龙舟竞渡而建的,1987年6月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世界各国好手劈波斩浪,场面十分壮观、热烈。

 尚红习俗

闽南人,以红为尊、为大,为喜、为吉。

逢年过节,村头村尾,闹街僻巷,处处见红。新春佳节,居家门窗户扇贴春联。除夕夜,农家大厅桌上摆一钵头大米饭。饭上插一支红春花,红示吉祥。 方言"春"与"剩"同音,意为"余粮"过年。迎新年,家家户户蒸年糕,每层年糕一定要按上四粒大红枣;蒸发糕,在发糕上撒几粒红色爆米花,把方形竹筷头劈 为十字叉,蘸上红水在发糕上印上4粒小红点,再插朵红绸春花。除夕夜,长辈赠晚辈的压岁钱要用红纸包,现在用印有"恭喜发财"红纸袋。

农历六月十五称"半年",冬至或元宵节,民间都有吃汤圆习俗,吃汤圆庆团圆。搓汤圆时还要搓几粒红色掺入,表示吉祥。

早年办婚事,大喜日子,更是全家红艳艳。大厅、房门贴新毁对联。 婴儿满月要做红色的"满月圆"、蒸油饭,配两粒染红鸡蛋馈赠亲朋。亲朋向产妇赠送黄花鱼、鸡、蛋等礼品,要贴上红纸,在鸡脚上扎红纱带。老人寿辰要在厅堂 挂红寿帐,贴诸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之类的寿联;还要做工寿桃、寿龟。寿龟是红色的。

闽南功夫茶

过去,厦门市井上有种说法:"抽啦叭烟,听南音乐,泡功夫茶, 其乐无穷。"我国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蔡襄对福建乌龙茶的贡献》一文指出:"后人为了纪念蔡襄的功勋,还把'君漠'名字在武夷山制成'工夫茶', 推广各地。现在闽南、广东潮州和台湾等地饮用乌龙茶地区,大都称乌龙茶为'工夫茶'。……"

厦门茶文化的精华是茶道。曾经有人认为茶道出在日本,其实,厦门仍保存古中国的茶道。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是茶艺,它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 水、茶具、火候、环境。厦门的茶艺基本上具备这些条件。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厦 门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菜,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厦门人饮 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厦门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 嫩,水开过头,谓之老。厦门人 "水老不泡茶"。泡菜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适宜;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厦门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 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谈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

 中秋节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谊。厦门一带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还有一种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最为吸引人。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等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思念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便经过一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

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字。全会饼设状元一个,直径约6寸,宛似一轮明月,饼上印有"嫦娥奔 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两个,直径4寸左右;三红四个,直径2至3寸;四进八个,直径1寸半左右;二举十六个,直径约1寸;一秀三十二个,直径半 寸有余,它们分别代表文、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博状元"的工具很简单,只需六个骰子和一只碗,每人轮流掷骰子,根据投到碗里的骰子的 红点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

由于搏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习俗,三百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茶桌仔与讲古场

过去,厦门的"茶桌仔"与"讲古场"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茶桌仔"即指饮茶摊,或指茶馆中的茶桌仔。说书,闽南和厦门方言叫做"讲古", 说书的地方,叫"讲古场",说书艺人,称为"讲古仙"。厦门是中国第一输出茶口岸,古人就爱喝茶,称茶叶为"茶米"。意谓在生活中,茶和米是同样重要的。 目前,凡是食杂店、 连锁商场都经营茶叶,茶香仍然飘香于大街小巷。厦门的"讲古",形式不同于北方的评弹,也不像扬州、苏州、福州的评书。"讲古仙"没有借助任何道具,只手 里拿一本书,有的还拿把折扇或蒲扇,但是少不了茶桌仔,放着茶具,泡壶茶,讲渴时泯口茶。经验丰富的"讲古仙",什么都不带,单凭口若悬河的生动语汇,滔 滔不绝。富有表情的面部和形象的动作,绘影绘色地"讲古",引人入胜。"文革"风云突变,几乎涤尽厦门的茶馆茶桌仔。厦门兴办经济特区后,茶馆行业遍地开 发,大街小巷皆可闻到茶香,许多星级宾馆相继推出早茶、午茶、晚茶等服务项目,为洽谈商贸、亲朋团聚提供雅座,历史上"跑街"(推销员和业务员、采购员) 的信息茶座又回来了。如今,"茶桌仔"又回来了, 日本的茶道,台湾的茶艺,也加盟"茶"这个产业里来。

 普度与中元节

普度在农历七月进行,主要的祭拜对象是俗称“好兄弟”、“门口公”、“老大公”、“头目公”、“人客”、“大众爷”的孤魂野鬼,希望他们早日脱离苦 海或轮回转世。据说阎罗王每年在这个月中会将地狱中的无主鬼魂放出来,到阳间享用民间的致祭,并带回在地狱生活的经费与用品,因此,在闽南人的观念中,整 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或鬼仔月。在这个月中人们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唯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如果不幸有人在这个月里亡故,也只举行出殡 仪式,而不举行归虞等“引魂”仪式,唯恐引(家鬼)魂入户时,孤魂野鬼也跟着入宅而不走,从而造成今后的麻烦。

在闽南,七月初一称“开鬼门”或“开地狱门”。这天几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门口设度祭祀无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请诸位“好兄弟”来享用,并 祈求他们勿骚扰家人,保佑合家平安,等等;然后烧冥钞、经衣等,以供“好兄弟”在阴间使用、穿着。晚上,许多地方还会在门口悬挂“路灯”,给“好兄弟”照 路用。

过去,许多村落的庙宇在七月前要举行“收兵”仪式,即将村庙神灵派出镇守在村落四界阻挡孤魂野鬼入村作祟的五营神兵神将收回,并封上庙门,让 “好兄弟”可以安心进入村落,接受人们的祭祀与供奉。七月初一还在要庙前竖起高高的灯篙或招魂幡,俗称“起灯脚”或“竖旗”,以此向四方的孤魂野鬼昭告, 在整个七月,阳间将逐日有人供奉食品与用品。这以后,则轮流在村落与城镇的每个角落或街道做一场正式的“普施”仪式。轮到的村落或区域,其他地方的亲朋好 友也会来凑热闹,祭祀用的食物到了中午晚上则可以宴请宾客。

农历七月三十,是俗称“关鬼门”或“关地狱门”的日子。有竖灯篙或招魂幡的村子都要将其倒下,熄灯“路灯”,打开庙门,祭祀神灵,请求将五营神 兵派出去,继续镇守村界。各家各户则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摆上菜碗及酒、饭、米、水等,主人拈香祝告,送走“好兄弟”。至此,普度月宣告结束。

农历七月十五,闽南人俗称“七月半”或“鬼节”,多做粽子或油炸食品过节,有的地方也做各种米粿或糕仔。是日也有祭祀活动,人们通常准备丰盛的菜肴在中午时分祭祀神灵、土地、地基主与列祖列宗。河边的城镇和村落,有的还有在晚上放水灯的习俗。

返回活动专题:http://mn.sina.com.cn/news/zt/mlxmgyzj/index.shtml

搏饼由来

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 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今厦门洪本部巷32—44号)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 “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隐含七九六十三之数,因为三、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会饼设状元l个,直径20厘米, 宛似一轮明月,饼上雕印有“嫦娥奔月”、“桂树玉兔”等图案;对堂2个,直径13厘米左右;三红4个,一秀32个,直径1.7厘米左右,它们分别代表文或 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由于博状元寓教于乐,活泼有趣,所以郑成功特别批准从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军中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博饼。

这种中秋节玩会饼博状元的习俗,三百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每年中秋节前后,厦门的饼店便大量生产会饼上市供应,有馅饼、广东饼,包装精 美,为送礼佳品。皓月当空,家家户户燃起红烛,摆着会饼,全家老小,亲朋好友,五六个人一会虔诚地掷骰子,看月神赐福给谁,热烈有趣,笑声不绝。状元郎相 继产生,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一片欢乐升平的景象。

风狮爷的形成

据典籍记载,风狮爷的形成应该是在金门,大约在明代中叶和明末出现。据传,郑成功攻打台湾时,要建造大量舰船,就在金门岛上砍伐了大量树木,导致金门风沙日益加大,岛上村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除了重新植树外,风狮爷的传说开始兴起。

金门与大嶝同属海岛,面临同样问题,风狮爷也逐步从金门传到大嶝。福建省海峡五缘研究会理事、翔安民俗专家张再勇说,以往大嶝好几个村庄都有风狮爷,但是很多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目前大陆地区仅大嶝存有两尊风狮爷。而金门风狮爷数量较多,有好几百座。

在大嶝,离风狮爷几百米远处,有一古石雕“石狮爷”,相貌和功能与风狮爷相似。民俗专家说,“石狮爷”本名“石狮公”,可以说是风狮爷的原型。

石雕的头顶有一个“王”字,嘴巴衔着一把剑。

据传,“石狮爷”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相传是建村时建的,镇风沙、克妖魔。据介绍,石雕原本是立体方形的,但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被运到附近一个水利站当成了建筑材料。后来被重新运回,并立在原处。

民俗专家张再勇表示,“石狮爷”本名为“石狮公”,容貌确如村民所言与风狮爷有点相近,且功能也有相似之处,都可以镇风沙。

他说,风狮爷形象是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跟“石狮公”有极大关联。最早是泰山石敢当,然后中原文化往南流传,到了南方则演变成“石狮公”雕塑。到 了明朝中末期,翔金两地人民将“石狮公”再次演变成如今的“风狮爷”。目前,石敢当、石狮公和风狮爷在翔安都能找到。可以说,“石狮公”是“风狮爷”的原 型。

清水祖师信仰

清水祖师又称“麻章上人”,闽南一带多称为“乌面祖师”,台湾则称为“祖师公”、“祖师爷”。全省近百座的清水祖师庙中,祖师爷的分身,别称“三代祖师”、“蓬莱祖师”、“显应祖师”、“照应祖师”、“辉应祖师”、“普庵祖师”。

相传清水祖师俗姓陈,名应(一说为陈昭或陈昭应),法名“普足”,宋仁宗庆历四年正月初六诞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小姑乡。陈应自幼在大云院出家,因 不堪寺院的虐待,于是到高太山结茅筑庵,闭关静坐,后经大静山明松禅师指点,参读佛典三年,终于悟道。明松禅师授他衣钵,并告诫他:“我佛最大功德,就是 行仁,是故要舍弃万缘,以利物济世为职责”,陈应便在麻章施医济药,普救贫病,麻章人士尊他为“麻章上人”。

宋神宗元丰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永春一带大旱,乡人请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称为“清水祖师”。清溪人士便在蓬莱山上筑一精舍,延 请麻章上人居住,并称此为“清水严”。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九年,独力募化,修桥铺路,人人称便,漳州、汀州一带的人都十分崇信他。宋徽宗靖国九年,五月十 三日在说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岁。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泽,奉报朝廷,敕赐“昭应大师”封号。

另根据台湾三峡祖师庙说明,清水祖师是北宋京都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曾追随宋丞相文天祥义举勤王,英勇抵抗元兵,转战大江南北,是抗 元扶宋的民族英雄。清水祖师生前隐居于福建清水岩,死后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国家,敕封为“护国公”昭命于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称 他为“祖师公”,其庙宇称为“祖师庙”。

杨五郎信仰

根据漳州石姓保存的族谱记载,“西石”的发祥地在古同安县城之西的鹤浦,即今杏林的高浦村。“西石”石氏始祖为石螽扈(字振卿),原为江南寿州(今 安徽寿县)人,年仅16岁就因“以武勇征黄巢有功,授福建部尉”。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入闽,分南北二部,石螽扈“始为南部都尉,因移居于鹤 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宋代石姓已成半县望族。当年同安考中的47名进士中,石家就占了8个。

明朝初年,因谣传闽南有“龙脉”之象,一时朝野恐慌,朝廷派人巡查,要斩断“龙脉”以绝后患,石氏深受其害,四散避祸,族人遂散居于浙江台州、广东、晋江、龙溪、潮州、同安岳口等地。其中,部分子孙东迁至厦门岛内的坂尾(今坂美),一直传至现在。

目前,居住在坂美社的客家人仅有80多户约3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仅从坂美移居海外的客家人就有六七万人之多,其中光在台湾的就有2万多人。近年来,台湾和海外的宗亲常回来祭祖,比对族谱话叙沧桑。

客人不说客语反讲闽南话,石姓族人奉杨五郎为祖先。坂美社客家人的一切穿戴与其他地区的闽南人并无不同,他们不会讲客家语言,即使是村里的老者,也是一口道地的闽南话。

“我们现在说的是闽南话,习惯跟闽南风俗相差无几,惟一的差别可能是我们信仰的是杨五郎(《杨家将》中的人物)。”厦门市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石根平笑着说,他们族人如果不改语言不改习俗,“估计男人连娶个老婆都难”。

建在村里的杨五郎庙是全省惟一一个专奉杨五郎的庙宇,庙里供奉着两尊杨五郎神像,一老一新。当地老人说,原来杨五郎神像曾丢过一次,村里人只好又另造一尊新神像,不料后来又找到了原来的那尊神像。

石根平从小长在坂美社,他记得每年的正月十五,社区居民都要将“杨五郎”抬出来摇上一大圈,摇得幅度越大代表着来年越兴旺。相比其他地方石姓族 人而言,杨五郎作为石姓族人最主要的信仰神之一,在坂美社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几乎可以算是跟祖先一样了”。时至今日,连坂美社的老人们也说不清,为什 么石姓后人会以杨姓先人为祖先。“我们从小就被长辈教导要敬奉杨五郎,可谁也不知道原因。”坂美村人这样告诉记者,至于这个庙是何时建造的,由谁来建造, 更是已经成为一个谜。

如今的杨五郎庙看起来非常新。考古人员说,这个庙是不久之前按照原庙样式翻建的,从其结构特点来看,原庙应该建于清代,但庙堂主殿却保留有2个明代的覆盆式柱础和2个明代条石,因此考古人员推测,原庙最早应该建于明代,而清代又进行重建。

由于处在环岛干道五缘湾段首期建设80亩的征地范围内,杨五郎庙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关注。因为“如果这个庙没有了,将来坂美社的这一民俗活动也就没有了”,在坂美居民的一再争取下,目前杨五郎庙据说已确定要拆迁重建于五缘湾湿地公园西侧。

返回活动专题:http://mn.sina.com.cn/news/zt/mlxmgyzj/index.shtml

妈祖信仰

天后天妃天上圣母妈祖,真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后。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 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 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 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妈祖家世生平之(一):出身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闽林始祖林禄,在晋永嘉元年(307)以黄门侍郎瑯琊王司马睿渡江镇建业(今南京市)。十年之后,司马睿于建业即帝位,是 为东晋元帝,林禄以招远将散骑常侍领合浦太守。太宁三年(325),林禄奉敕守晋安(今福建省之闽中、闽西和闽南沿海地区,治所在福州),卒赠晋安郡王。 林禄的十世孙林茂,于隋代迁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带)。迨至十六世孙林披,又迁澄渚(今西天尾镇澄渚村)。(林披于唐天宝十一年(752)明经 出身,官终检校、太子詹事、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生九子,名苇、藻、著、荐、蕴、蒙、邁,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称“九牧林”。)

妈祖的七世祖林蕴,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贞元四年(788)明经出身,辟为西川节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节度使刘闢谋反,刽子 手持刀胁迫林蕴随他反叛,林蕴毫无畏惧地叱骂“死即死,我颈岂顽奴砺石耶?”刘见其大义凛然,终不敢杀。川乱平后,擢为邵州刺史。卒后赐谥“忠烈”。

林蕴后裔有一支居湄洲湾沿岸,地名叫忠门,即表其“忠节”之意,现在地名仍旧。妈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时仕闽。曾祖 保吉,仕后周,显德元年(954)任统军兵马使,鉴于天也纷乱,弃官归隐。祖父名孚,官福建总管。

妈祖的父亲名惟愿(一说名惟悫),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妈祖是这个家庭中的最小女儿。

妈祖家世生平之(二):出生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口,有一个美丽的岛屿叫湄洲岛。岛上有一座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庙宇,供奉着世界闻名的“海神” 妈祖。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 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 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 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妈祖家世生平之(三):成长

妈祖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八岁时到一所私塾读书,老师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会贯通。十岁余,她信佛焚香念经,早晚不懈。十三岁时,有一位老道士 玄通经常往来她家,对她说:“你具仙性,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炼,均能领悟要旨。妈祖十六岁时,与群女闲游,照妆于井中。忽见 神人捧铜符一双,拥井而上,后有仙班簇拥着,把铜符授给她,女伴们都骇得跑开,妈祖则受之不疑,不一会便灵通变化。此后,她虽身在室中,却能时常神游方 外,谈吉凶祸福,无不奇中。能驾云飞渡大海,拯救海难,还经常为人治病消灾,远近的人都很感激她,并称她为“神姑”、“龙女”。

妈祖16岁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与兄驾舟渡海北上,当时妈祖正在室中精心织布,忽然伏在织布机上闭起眼睛,脸色突变。一手抓梭,一手扶 抒,两脚紧踏机轴,拼尽全力在挣扎扶持,惟恐有失。其母发觉后,十分惊恐,急忙把她叫醒。妈祖于是失手将梭掉在地上。她睁开眼睛,顿足高声哭说:“我父得 救,哥哥坠海死了!”其母听罢,十分惊慌,连忙差人打听消息。不一会儿有人来报,妈祖所言果然属实。当时其父在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次将翻船,若似有人稳 住其舵,与她哥哥的船靠近,无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当时妈祖闭着眼时,脚踏着的是父亲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亲把她叫醒,梭坠地,兄船舵摧倾覆 了,父亲脱险返航,而其兄则被汹涌的浪涛所吞没。兄溺水后,妈祖陪着母亲、嫂嫂和几个村民一道驾船径往茫茫大海寻找哥哥的尸体去了。当时海水汹涌,他们突 然发现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来。妈祖说,不要怕,并告诉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变清,她哥哥的尸体已浮于海面。这时大家才知道是水神护尸来 了。终于把兄尸载回,湄洲岛民无不称赞她孝顺和慈善。此后凡遇妈祖诞辰,半夜即有大鱼成群,环列于湄屿之前,好像拜舞的样子,黎明始散去。

妈祖家世生平之(四):升天

湄洲之西,有一个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的要冲。礁石夹杂,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经过这里遭到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 船舱,情况十分危急,船中人哀号求救,妈祖知道后,非常焦急,忙对村民说:哆头商船即将沉没,应赶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着狂风巨浪,不敢向前。在这紧急 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找了几根,抛向大海。刹时间,几根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于是不致沉没。不一会,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 庆大难不死,都以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将船靠岸,忽发现大木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草救 商》。

话说当时湄洲屿西北方有二神:一聪而善听,号顺风耳。一明而善观,号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妈祖惩治。神姑于是混杂在妇 女当中上山采摘,经十余日,方与之相遇。二神误以为妈祖是民间女子,将近前,经妈祖将手中丝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风卷地,两怪仍持斧疾视。妈祖说:敢掷 下你们手中的斧么?他们竟然丢下,但再也收不起来,因而咋舌伏法。两年后,二神又出来作崇。这次是在水上出现,乘涛骑沫,沉浮滚荡。当时巫觋都治不了它 们。妈祖说:“江河湖海,水德攸钟,彼乘旺相之乡,须以土木方可克之。”于是演起神咒,林木震荡,呼呼作响,沙石飞扬,二神无处躲闪,于是拜伏在地,愿归 依妈祖。神姑乃将他们收之为徒,作为耳目,为拯救海难,驱恶扬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 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 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 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 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 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 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返回活动专题:http://mn.sina.com.cn/news/zt/mlxmgyzj/index.shtml

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生前姓吴名本, 北宋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生于同安县白礁村。自幼学医,以普济众生为己任,精通医术,凿井取泉,采药炼丹,为民治病 莫不妙手回春。民间谥为“医灵真人”。宋景祐三年五月初二日(1036年5月29日),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

吴真人谢世后,于龙湫坑畔建龙湫庵作为神仙供奉。南宋绍兴年间,得到朝廷批准立庙,即今青礁慈济宫。由于吴真人神灵显赫,得到累朝褒封,永乐十七年(1419)封为保生大帝。

青、白礁慈济宫慈济宫以其历史悠久,现存清代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宫内遗存的古代的石雕、木雕、彩绘等弥足珍贵,具有古建筑文物价值,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立庙塑像供奉保生大帝为民间信仰。自宋代以来,闽西南、粤东广大地域的信众纷纷从慈济宫分炉到其所居住地处建新的保生大帝庙。明末清初,移民到 台湾的漳、泉百姓,他们携带保生大帝的神像同往,既保佑他们平安渡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又保佑他们在披荆斩棘的创业道路上,能战胜疾病瘟疫水旱虫蛇等自 然灾害。据初步统计,福建省厦、漳、泉三市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皆有上百座。在台湾有400余座保生大帝庙。祀奉信仰保生大帝,被海峡两岸信徒称为“慈济精 神”,据称台湾信仰保生大帝者数以千万计,影响深远,被视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联系乡亲情意的金桥和纽带。

在漫长的保生大帝信仰长河中,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信仰习俗。这些信仰习俗主要是祭祀和卜签。

祭祀

祭祀活动的乞火(谒祖进香) 即已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定期或不定期要组织信众到各自祖庙举行谒祖进香活动,其意是到祖庙求得神火回乡供奉,以示不忘神缘关系。谒祖进香有较严格的祭 祀程序:即将带来的神像置于祖庙神像旁;信众进香;跪拜;道士主祭,念祷文,内容请神、祈求平安;请火,将祖庙香炉中的部分香灰置入带来的香炉中;烧香 纸,鸣鞭炮;祖庙送有关神明资料和灵符给请神方;分炉的神明乘着辇轿在旗幡的掩拥下和锣鼓声中回境巡游并祭拜。

请神(分炉)为满足异地信仰保生大帝信众的要求,各地首次建造保生大帝庙宇时,都要到祖庙或其附近已立的保生大帝庙迎请保生大帝神明(一般是求取香火,即香灰),这叫请神,或称分炉。所备之物品和祭拜程序与谒祖进香相同。

巡境 分炉于各地的保生大帝庙所在村庄,许多地方在元宵节前后还抬着乘坐辇轿的保生大帝在村庄辖域内巡境。他们把保生大帝奉为境主、保护神,请出庙外巡境,以示 驱邪逐疫,以求地方上的安乐。巡境时,旗幡、锣鼓在前,乐队、表演队跟随,神轿垫后,信众在神轿前后护拥,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到主请的自然村时, 神明安放在预先搭好的神台上,信众们纷纷带上香火、敬物前来祭拜。

米龙升天(忌日)祭拜 每逢保生大帝谢世日(农历五月初二日),青礁慈济宫这座祖庙都举行特有隆重的祭祀庆典,称米龙祭拜。米龙代表保生大帝乘龙腾飞,即象征保生大帝升天为神,保境安民。

祭拜仪式十分隆重,场面非常神秘壮观。其祭拜仪式过程如下:购3000斤大米在庙前广场制作长12米,高约20~30厘米的米龙;忌日那天,道 士手持白鸡施符念咒后,用笔点鸡血指引理事们分别在米龙的龙头、龙身、龙尾处点一下,象征米龙逐渐神化;请祖庙主神的神灵到米龙处,道士作煞改用白鸭血在 龙的身上点化;到文庙殿保生大帝神像前,道士念祷文咒符的同时,理事们跪拜再在神明头上画龙点睛;众信一起烧金银纸(冥纸),鸣鞭炮,象征保生大帝游云升 天去了。

祭祀活动还有跳火盆和请戏谢神等。

卜签

卜签属于占卜范畴,青礁慈济宫的卜签分二款,即药签和问事签。卜签的程序是:信众进庙卜签(俗称求签)者,先点燃香火在保生大帝神像前跪拜,跪 拜时从自己的口中微声,向神明祷求自己的心愿;进香后到签筒处用手摇动签条并抽出其中一根号签;号签置于神案上,再双手捧着筊子向神像站拜,后双手散开筊 子掷落地上,当筊子两片出现正反两面,此时就意味着得到神明的首肯了,问事签要求一事一问,掷筊子原则上只能一次,没得到神明首肯,就意味神明拒绝,请您 下一次再来;拿着号签到领签条处交给庙宇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按签号给卜签者签纸;工作人员了解卜签者的意愿后向卜签者解读签纸内容。

中药签

信众本人或亲属逢身有不适,到保生大帝庙卜药签后,按药签处方到药店取药治病。青礁慈济宫现存的中药签分内科(处方120首)、外科(处方24 首)和儿科(处方36首),多属偏方。各科每首处方少则1~2味,多则8~9味。纵观药签处方多为普通的中草药,对常见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问事签诗

青礁慈济宫的问事签诗共66首。每首为七言四句。由信徒在签筒抽出一签,并掷筊得神明肯定后,按编号领取签诗(印在有色的小纸条上),请宫庙司 掌者解释签诗内容,宫庙印有“签诗解”。统观所有问事签诗,寓有辩证法,内容多为行善积德,勤奋上进,敬上爱下等我国传统美德,所以信众说其“灵验。”例 如第三十七首:“夙驾摧装赶路行,许多机会在前程,若我行时不知变,安得他人莫与争”,即劝人们要与时俱进。

保生大帝信俗的主要价值

1、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生大帝是闽南地区的原始神祇,其信仰习俗由于历史悠久,流行地域广泛,一个地方的信众数以万计,且长盛不衰,当然是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

2、一定程度上它对社会起着安定和谐的作用。保生大帝信俗虽带有宗教色彩,但其所有的信俗中,主要内容多以劝善戒恶、扶危济弱、治病救人、敬老爱幼等道德观为主旨,药签能治病,问事签能给人们排忧解难,祭祀活动祈求平安,这些都是对百姓有好处的。

3、它是维系台湾与大陆的精神的金桥和纽带。台湾人多为福建移民,为祈求平安,他们也带去保境安民的保护神——保生大帝。今天,保生大帝的信仰 及其习俗已遍及台湾全岛,信奉保生大帝的宫庙多达400余座,其信俗活动自古以来长盛不衰,特别是各种祭祀活动十分隆重。改革开放以来,到青礁、白礁慈济 宫谒祖进香的团队络绎不绝,这些都是闽、台两地从血缘到神缘的重要证据。

4、药签中的药方是祖国不可多得的中医药宝贵遗产。它的卜药签习俗具有治病的功能。药签中的药方基本上是中草药,为偏方,对治疗常见病或疑难杂症有一定的疗效。

5、祭祀保生大帝的活动,形式多样;巡境时,锣鼓喧天,旗幡飘扬,炮声震天,神像的轿舆镂雕精致,人扮的36官形态各异,场面十分热闹。

6、它是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今天世界上盛行宗教旅游,保生大帝信仰中,各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其祭祀仪式及其祭祀活动期间的文娱表演都是别有风味,令人留连忘返。各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如能事先知晓,大量的观众定会闻风而动,前来观赏。

 濒危状况

保生大帝信俗历史久远,播布广泛,一直延续流传。但上世纪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取缔禁止,遂使这具有传统 文化的信俗逐渐淡化,以致濒于消失。改革开放后,虽已复苏,但信俗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是否有遗缺或变异。保生大帝信俗还需发掘抢救,以真正恢复原生态面貌。

1、药签可能有遗漏、失传。经调查,异地同祀保生大帝宫庙的药签,还分别出现过骨伤科、妇科、眼科、针炙科等情况,药签科目可能有失传;待今后进一步发掘寻觅。

2、问事签诗可能有遗漏。青礁慈济宫的只有66首,而有的宫庙多达百余首,应当继续访求完整的问事签诗原本。

3、祭祀活动项目有的已失传,祭祀仪式及过程可能有变异。已知的“跳火盆”活动,今已消失;请戏谢神中的”祭五营””送孩儿”仪式,有的地方已 不存在;是否还有其他活动项目得继续发掘。祭祀仪式及其过程由于事隔数十年,在上世纪80年代陆续恢复时,在没有原始文献依据的情况下,祭祀仪式的简化, 祭祀过程的变异在所难免。抢救原生态祭祀活动应排在日程上来。

返回活动专题:http://mn.sina.com.cn/news/zt/mlxmgyzj/index.shtml

闽台民间数字趣俗

各个地方对数字的看待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有的把某个数字视为吉祥,有的则特别忌讳。

台湾、闽南地区民间对于数字,一般以偶数为最好,但奇数也有视为吉祥数字的。偶数如:2、4、6、8、10、12等都是好数字。2是成双成 对;4是吉数,送贺礼习惯凑成4样,谓之“四式”;8是4的倍数,好上加好;6,俗称“六六大顺”也是好数字;10是整数,寓意完整、完美;12象征12 个月,一年总月数,象征全年平安。娶新娘时,男方要写12面婚帖;民间庆典活动的“谢天谢地”要用12碗红丸子或长寿面等等。时下,刮起一股“怕四风”, 有些人一旦遇到“4”的号码,惟恐避之不及,要想方设法换掉,显然,这是受香港、广州一带的影响,那里的方言“4”与“死”谐音。电信部门无奈只好对 “4”的电话号码作廉价处理。

有趣的是,在闽南、台湾对1、3、5、7、9等奇数的认识,则是双关的,被视为吉祥数字,如:一帆风顺、一路平安;三多九如,三阳开泰;五福临 门;七星伴月;三多九如,再则九的谐音,长长久久等。被视为忌讳数字的3、7、9,如忌正月初三,忌摆3盘菜,民间白事做“头七”,老人怕逢“9”等也都 视情况而定,并不那么绝对。奇数也好,偶数也好,闽台民俗看待数字并不像港澳那样“重八厌四”,特别是对4特别忌讳,在闽南大可不必。

返回活动专题:http://mn.sina.com.cn/news/zt/mlxmgyzj/index.shtml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