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润饼叔的古城故事:生活不够潮 最爱在西街
摘要: 父母的逝、邻人的老、年轻一辈的离,四顾繁华的西街,在56岁傅国忠的眼里有点寂寥,但,“哪里生,哪里养,即使西街的生活不够新潮,最爱还是在这里。就像,子不嫌母丑”。
傅国忠家的润饼皮老铺,已融入了古城人的生活中
闽南网11月11日讯 父母的逝、邻人的老、年轻一辈的离,四顾繁华的西街,在56岁傅国忠的眼里有点寂寥,但,“哪里生,哪里养,即使西街的生活不够新潮,最爱还是在这里。就像,子不嫌母丑”。
傅国忠的名字没有他家的店——“亚佛润饼皮”来得出名。这家《舌尖上的中国》曾经拍摄过的闽南老店,传到他的手上,已是第三代。西街的老店兼顾住家的功能,不过40平方米,一家三口挤在这里。
今天,我们的“古城一家人”要讲述的,便是这户枕着西街入眠的古城人家。
每一天 看阳光洒在塔尖上
“淑珠(傅国忠的妻子),给我称半斤润饼皮。”80多岁的陈阿婆,拎着买好的菜,早早就到店里来。
“是你的乖孙又回来看你了吧!”阿婆是西街的老邻,淑珠知道,阿婆已经结婚生子的孙子,从小到大最爱的零嘴就是这润饼皮。
隔着店口那一排烙润饼皮的锅炉,她们唠着家长里短。锅炉旁的傅国忠,在降温的冷天里,穿着背心,热火朝天地抡着胳膊,做出一片片薄如蝉翼的润饼皮。
“西街的清晨是什么样子的,我每天都在看,阳光最先洒在东西塔的塔尖。”每天清晨5点多,他将木板的店门,一片片卸下,这几乎是西街最早醒来的店。和面、开炉,然后一趟趟地抡起胳膊,往黑铁的平底锅里甩出面团,做出饼皮。忙时,一个上午要做上千张。
52岁的淑珠和她的女儿锦娜,也在店里忙进忙出。傅国忠的发小,住西街甘棠巷的老李,过来串门,在窄窄的店里自己泡着茶,对着傅国忠的背影聊起天来。“他的手很忙,口很闲。聊天、做工两不误。”老李说,古城的人,好多是吃着这家的润饼皮长大的,“记忆里的老味道”,也是乡愁的一种。
那些年 在开元寺里打地铺
“家住这里,开元寺就像我们的后花园。”小时候,傅国忠一家有8口人,蜗居在这40平方米的老店里,睡觉一直是个大问题。“床铺不够睡,是很多家庭的常态。夏夜里,卷一床破草席,趿着拖鞋,大家都到开元寺里打地铺。”他说,东西塔下的石阶,一圈圈睡满了西街人。每个夏日的清晨都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地铺党”,人手一床破草席,睡眼惺忪地从开元寺走出来。这样的地铺,他一直睡到结婚前。
身板清瘦的淑珠,也在老城长大,以往的老街到处是青青的石板路,来往的路人多是步行,或是骑自行车颠簸而过。她还记得,为了看大车长什么样,她和几个玩伴一路跑到环城路上,稀奇地看着过往的部队装甲车。
而今,开元寺里不再有人打地铺,西街的路上也不见青青的石板,过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他们记忆里的古城生活,有点酸楚,有点青涩,但回想起来,都是时光的印记。

